|
老年休閑旅游正在崛起的鄉村旅游模式休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性。從觀光旅游發展到休閑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閑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游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休閑成為常態,旅游就成為一種休閑方式;當鄉村旅游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鄉村旅游未來必定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小象養老觀察近幾年民宿的崛起是鄉村旅居興起的一個信號。 現代旅游已開啟休閑度假模式,休閑度假必須給人以自由空間,而不是流入標準化的濫觴。休閑度假使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得到最大的釋放,其訴求便是差異化、人本化、異質化,甚至是高端化和定制化。 游客喜歡有個性化氣質的旅游地,異質化的旅游體驗永遠是最高追求,這與旅游景觀價值的排他性、壟斷性、唯一性是一脈相通的。 旅游生活化不再滿足于大眾化旅游產品,而更追求個性化、體驗化、情感化、休閑化的旅游經歷,通過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獲得愉悅。這是一種旅居,而不再是簡單的旅游,如果說賓館是解決旅游住的問題,那么當下流行的民宿是較為接近旅居的一種業態,以莫干山為代表的民宿,應該是鄉村旅居思潮的生動案例。但還是沒有完全融入原住民的生活。 從旅行到旅游,是從小眾到大眾的進步;而從旅游到旅居,則是從大眾到小眾的回歸。只不過,這種回歸是高端的、閑適的和更加個性化的,有時甚至是特殊定制的。這是旅游者消費心理走向成熟的結果。 有誰會說,在鄉村柵欄上爬滿牽;ǖ霓r家小院里,懶坐在帶著苔痕的、小狗小貓環伺的石桌旁,享受用干柴和發黑的鐵鍋炒制、用帶著老繭的雙手捧上的香椿炒雞蛋,就沒有一種溫情的生活感受?這種親情化的服務和生活化的體驗,需要有一個標準嗎?如果有服務員穿著制式的衣服,用生硬僵化的語言、笑容和動作服務,我是不喜歡的。在這種特定氛圍下,我寧愿看到鄉民淳樸、憨直的表情和鄉俗。 鄉村作為迥異于都市的悠閑、寧靜、生態、傳統的自然文化環境,承載著旅游轉型升級后的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是新的耕讀生活棲息地,是未來城鄉人共同的家園,因此,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后才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命質量。 從城到鎮、到鄉、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強化;生產功能本來就弱,但現在有強化的態勢,今后應逐步弱化才對,這是社會進步、人類覺醒的必然結果,歐美的鄉村發展已經證明,其莊園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的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率,那是城市的責任,勞動力應在城里從事高附加值的工作,至于鄉村,那是養心、養生、養老的地方。這個觀點是小眾的,但我希望為大眾所接受,起碼一些有鄉村情懷的人已經接受了。因為這個觀念如果端正了,鄉村旅游發展就有方向。 鄉村旅游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后才是一種旅游方式。其本質是給都市人提供一種不同于城市環境的生活體驗,是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種空間轉換模式,也是工作與休閑之間的一種時間緩沖節奏,目的是滿足他們的“世外桃源”情結,消釋他們的“鄉愁”心結。 歡迎查看更多旅居養老方式 |